在永春的這片土地上,百年以來,有三棵樹,它的種下與成長,講述著永春過去和未來的故事。
1953年,愛國僑領尤揚祖先生帶領全家回到故鄉永春,徒步登猛虎,和鄉親們在猛虎山種下20多萬株松樹,種下了枇杷、桃、李、梨等水果;1954年春天,尤揚祖先生親手把從廣州帶回的五株玉蘭樹苗,種在了達埔延清小學校內,同年,在猛虎山種下240棵蘆柑樹,迄今仍有217棵存活。
尤揚祖先生種下的猛虎山蘆柑林,已69年樹齡,枝繁葉茂,碩果累累,是福建省樹齡最老的成片柑桔林。
蘆柑樹后來長成了猛虎山柑桔場,長成了柑桔上山的墾植新模式,長成了中國地理標志產品,長成了一份鄉愁的甘甜。而最初種下它的初心,不過是為了讓這一窮二白的時代,以及一無所有的荒山,能長出一片希望,就像當年華僑們去到東南亞,種下橡膠一樣。如今再回看那片半山的果園,以及回味這樣一份精神,你會在南方少有的冬天雨霧里,感覺到一份蘆柑的清冽,似乎與生俱來。種下蘆柑,與種下玉蘭,都留下了時代的馨香,樹木與樹人,原來異曲同工。

茶廠40歲的香樟樹,樹上的金屬名牌,已經撐出了時間的裂縫。
1983年,時代的列車駛過了30年,有了成林的柑桔之果,有了遍植的茶園,便有了北硿華僑茶果場。這一年,歸僑們在茶廠門口的平臺上,可以看得見遠山的地方,種下了一排香樟樹。時代的春天開始舒展,編號04的北硿華僑茶廠,身在永春的鄉間土地上,卻成為世界華僑的一份記憶,永春佛手,已不止是一份茶品這么簡單,它更像是一味鄉愁的良藥。這一時期的茶廠,空前繁榮,1000多名歸僑,勞作在此間,產品遠銷海外,風光無限,茶廠也成為福建烏龍茶出口的四大茶廠之一。
你可以找出茶廠1983年種植的四棵香樟樹苗的具體位置嗎?
如今回看16棟保存完整的茶廠建筑,以及成林的香蕉林,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也成為了永春產業之樹常青的文化基底。香樟樹的芬芳,留予了我們這些后人及世界,而當年釘在樹上的金屬名牌,已經被長大的香樟樹撐出了時間的裂縫,仿佛從那個小小的裂縫里,我們看見了一切時間的光芒。我們也一直想著,要在那么香蕉林里,有一場雨打香蕉的茶席,又或是一場與記憶有關的香蕉鋒會與沙龍。而時間如果再往前,那第一個種下佛手茶樹的,又會是誰呢?
茶廠60歲的香蕉林,自由生長,把自己站成了一道風景線。
2023年,又是一個40年后,時間總是如此的相似,年復一年。茶廠改造的第一棟——永春茶品鑒空間,即將呈現,門口,就是那四棵參天的香樟,自生清風,在樹下喝茶的我們,亦成為了新的種樹人。
如果有一種生活叫永春,我們種下的正是這生活之樹。16幢老建筑,圍繞“茶產業 茶文化”重新規劃,從華僑生活的記憶館,到華僑美食廚房,鄉愁繼續;從茶觀光工廠到茶美術館,產業煥新;從永春風物的創新展示及交易中心到文旅研學中心,生態集成;從茶園到香蕉園到盆景園,自然的延續,與人文相得益彰。茶廠老職工、老建筑、老物件和即將落戶的goodone舊物倉,以及更多因這一道時光風景線聚合而來的創造者們,一起種下了新文化之樹,一起迎接這座老茶廠的復興。人民日報在這個春天里,記錄下了這份美好的開始。
山在,水在,近九百年的東關橋在;樹在,茶廠在;而我們,又將和誰一起種下這未來之樹呢?

三棵樹的故事,皆因有春天。
那么3月12日,在這個疫情后的第一個春天里,讓我們一起來永春種樹吧。這一片土地,值得在歷史及記憶的延續上深耕。
3月12日 9:00
“老樹又新林”時光花園植樹活動
我們計劃在茶廠內種植黑松2棵、羅漢松12棵、茶花30棵、清香木50棵、小金桔樹10棵。
主理植人|周建華(國家林草局鄉土專家、福建最美鄉土專家、福建省林業鄉土專家、福建省花卉協會盆景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、福建省盆景藝術大師、永春縣盆景賞石協會會長)

3月12日 9:00-11:30
“老友再聚首”時光茶話會
一廠就是一生,我們邀請曾經在茶廠工作過的前輩、茶廠的朋友們共飲一杯永春松鶴水仙茶,一起回憶及講述關于茶廠的動人故事。
在這座保留最完整的老茶廠里,文化復興及空間新生將會成為動人的課題,我們聊“天”更聊“地”,這也是首度共創及面向國內召集相關主理人的發布會。主持人|楊函憬(goodone舊物倉主理人、茶廠華僑生活記憶館發起人)
在這個春天,在永春北硿華僑茶廠這個老寶寶新生的第一年春天,是我們在疫情后共同種下希望的一個植樹節。這一天我們在老樹邊種下新林,正所謂雙木成林,三木成森,茶廠邀請社會各界重走北硿,參與、見證茶廠的維護更新,一同種下新的希望。
如果你不在永春,如果你亦惦記著這份鄉土與記憶,如果你也想,為茶廠的未來植下一份可以相遇的記憶,歡迎聯絡我們,參與北硿華僑茶廠「云植」行動。時間證明著,你種下的樹,都有花開的芬芳或果實在明天等著你。
云植聯絡|微信號二維碼

云植直達|共建茶廠未來
永春北硿華僑茶廠的主體建筑始建于1958年,從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,歷經風風雨雨,風貌仍存,但破損難免,為了可持續發展,茶廠開啟“建本理倉”計劃,同步開展“我在北硿修茶廠”一系列行動。
建本,對茶廠的歷史文化、建筑文化和華僑文化的傳承固本;理倉,對茶廠空間功能再布局,更新改造。在發展茶產業、茶文化的基礎上,以“開發促保護”,逐步對茶廠實施建筑修繕、結構加固、空間改造、綠化完善,提升落后配套,新增服務設施,適應于時代,讓經典亦現代。來源:永春松鶴
責任編輯:蒲遠寶